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2010 年亞運集訓期間 許績勝 教練,帶領長跑隊前往北海道新得町,與他過去曾加入的長跑實業團:大塚製藥,共同合流訓練。而那裡不是旅遊地圖上的熱門景點,而是一座靜靜藏在群山之間的小鎮。鎮外有座高爾夫球場,跑外圍一圈超過五公里,草皮修剪得如同綠毯。





清晨,我們穿著跑鞋在露水中起跑,腳下傳來輕盈的回彈與濕潤的氣息。那是一種既陌生又令人著迷的跑感,柔軟、不平穩,卻充滿生命力。
在日本,許多地區將球場或公園開放給跑者使用,這片球場平時開放給民眾打球,但也能付費入場訓練,讓運動與自然共生。此次訓練當我看到日本跑者奔跑在草地上時,心裡突然感到震驚。原來,跑步不一定要在柏油路上,也不必忍受膝蓋與腳踝的衝擊。讓我第一次感受到「 草皮不是拿來保養,而是拿來保護 」,保護跑者的肌肉與關節,讓訓練更長久、更自然。

這種深刻的個人感受,其實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。多項運動學研究證實,草地跑步相較於硬質路面(如柏油路或混凝土),能顯著降低下肢所承受的衝擊力。
根據《運動科學期刊》的研究,在草地上跑步可減少高達17%的衝擊力,這對長期訓練或有舊傷的跑者而言,無疑是個極大的保護。此外,美國衛生研究院(NIH)的文獻也指出,在混凝土上跑步時,腳部觸地產生的平均與峰值加速度,均高於合成跑道和草地,證實了草地在緩衝效果上的優勢。這種低衝擊性,正是草地被譽為「最溫柔跑道」的科學依據,它不僅保護跑者的肌肉與關節,更延長了我們的運動壽命。

對比硬質路面的單調與規律,草地上的訓練更像是一種全身性的協調運動,促使身體在不自覺中變得更強壯、更穩定。如同我第一次看到日本跑者奔跑在草地上時所感受到的震撼,那種回歸原始的自由,正是身體在不穩定的路面上,重新學習與大地共舞的過程。

在北海道的清晨,穿著跑鞋在金黃色的晨光中起跑,腳下傳來的生命力,以及後來在高雄果嶺自然公園的舒適感,都讓我心靈沉澱、壓力釋放。草地訓練讓人放低重心,修正姿勢,更專注於身體與呼吸的節奏,這種重新學習的過程,讓我理解到跑步不只是數據與成績的追求,更是一種與自然共振、與自我對話的方式。它提醒我們,儘管速度可以追求,但心態應保持柔軟與開放。

陽光灑在綠地上,霧氣繚繞在空氣中像極了新娘的白紗,跑者一圈圈繞著公園,北海道那片讓我學會「慢下來」的土地再次出現在我眼前。 草地上的訓練是一種重新學習。柔軟的地面讓人修正姿勢、穩定核心,反而更能感受身體與呼吸的節奏,每一次落腳都像對大地的致敬。
這樣的訓練方式,也讓我逐漸理解:跑步並不只是數據與成績,更是一種將運動科學融入生活的方式。 我常想,如果台灣也能有更多像果嶺自然公園的環境,讓跑者能在草地上自在奔跑,肯定能大幅提升台灣馬松成績。



草皮不僅是場地,更是我28年來跑步的經歷,那是一段改變我人生的跑步經驗,也是一堂關於運動科學化的對話。